教研頻道2021-2022學年第七期
202203
福州第十八中學
教科室
教育微論|初中“差異化·協商型·進階式”作業設計
初中生對于量大而形式單一的作業頗為抵觸,完成作業被動,進而影響了作業育人功能的發揮。在分析學生學習差異的基礎上,按照學習認知發展的規律,逐步探索出“差異化·協商型·進階式”的作業設計,突出作業的個性化,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差異化作業”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具有豐富多樣的作業形式,不同學生完成不同的作業。“差異化作業不僅為反映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技能的水平而設計,更是為展現和發展每個學生自身的特長和優勢而設計”。以《春》的課后作業設計為例,喜歡繪畫的同學可用手中的筆畫一幅春天的畫;喜歡音樂的同學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段落,配樂進行朗誦;喜歡溝通交流的同學可采訪周圍人,整理出一篇與眾不同的述春文章。
“協商型作業”是教師在掌握學生差異的基礎上,與學生一起交流討論,共同設計的作業。“協商型作業是教師和學生通過平等的交流,協調愿望和需要,在作業的目標設置、作業的呈現方式、作業具體內容選擇以及作業的反饋等方面達成共識?!苯處煛把垺睂W生一起商量“做什么作業”“如何做作業”。作業協商過程如下:根據學習目的,師生共同制訂作業目標,教師提供作業超市,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內容和形式,小組評價每位學生選擇的作業是否覆蓋作業目標,達成共識后布置作業。教師在布置和批改作業中要有激勵性評價。
“進階式作業”體現了知識的結構和層次性,是給學生提供的認知水平逐步提高的作業。“進階式作業”需要設計作業評價量規,有針對性地激勵學生不斷超越自己。例如,語文學科在準確度、流暢度、情感度三個層面上設計“朗讀量表”,分為基礎級、合格級、示范級三個標準。在作業任務不斷達標的過程中,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挖掘了學生的潛力,并逐漸培養起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學生作業要“控量”“提質”!初中學科作業設計,相關指引來了!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充分發揮作業育人功能,有效實現“控量”“提質”,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指引(以下簡稱《指引》)。

一、作業設計的目的
準確把握作業在幫助學生培養習慣、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等方面的獨特作用,堅持育人導向,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通過研制出臺《指引》,切實將“分類明確作業總量”和“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緊密結合,在有效減負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業質量水平,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提升作業的教學效果檢測和學情精準分析功能,改進教學方法。

二、作業設計的原則
(一)堅持課程標準,緊扣教材內容進行作業設計。
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基礎,精準設計課時作業單元作業目標,精心設置作業內容,確保作業內容、類型、難度及完成要求原則上不超過國家課程標準要求。
(二)堅持以生為本,全面壓減作業的總量和時長。
學校要確保初中書面作業每天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90分鐘。
(三)堅持系統觀念,科學合理有序推進各項工作。
作業設計與課堂教學活動、學科學業質量評價緊密銜接,確保教學、作業和評價的一致性。

三、作業設計的類型
學科作業一般包括基礎性作業和拓展性作業,鼓勵探索單元整體作業設計和跨學科綜合性作業設計等。
(一)基礎性作業:
為必做作業。教師設計基礎性作業要“留得少,有針對性”,該部分作業立足基礎,以鞏固當天學習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主。設計的題目應落實課后習題或改編教材中的經典例題。語文、數學、英語的書面作業每天平均完成時間在40分鐘以內,其他學科的書面作業每天平均完成時間在30分鐘以內。
(二)拓展性作業:
為選做作業。拓展性作業可從分層、彈性、個性化等角度設計。分層作業要“留得精準”,針對不同學情的學生,確定相對應的訓練;彈性作業要“留得合理”,有時間上的彈性或內容上的彈性;個性化作業要“考慮周全”,考慮到它的必要性,同時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設計的題目一般分知識強化、能力提升和綜合探究三個層次,知識強化主要是對所學知識進行強化訓練或知識點的串聯,形成知識儲備或知識體系;能力提升主要是對所學知識的深化和提高,注重過程與方法的體驗和形成,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綜合探究主要是發展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及基礎性作業完成情況自主選擇。
(三)單元整體作業:
強調整體性和系統性。第一,按照教材的自然單元(自然章節)來劃定單元,或是將同一主題或能力的相關教學內容重組為一個單元。第二,基于學科課程標準,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確立單元作業目標,目標指向明確、數量合理、結構清晰,體現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和互補性。第三,依據單元作業目標選擇恰當的作業內容進行系統化選編、改編和創編作業題目。第四,確立作業的合理結構,組織編排作業題目,難度梯度化,類型多樣化,形成前置預習、課堂練習、課后鞏固的作業閉環體系。
(四)跨學科綜合性作業:
采用開放式主題,由學校教研部門牽頭組織各學科骨干教師設計。作業源于學科但超越學科,以探究性和自主性的任務為引導,依托現實情境,綜合運用跨學科知識解決真實問題。作業以勞動實踐、研究型學習、創客制造等方式呈現,學生可采取基于設計、基于項目、基于問題等方式完成,成果可以是勞動日志、研究報告、思維導圖、設計方案、模型制作、產品設計等。

四、作業設計的要求
(一)
各學校要建立以校長為第一責任人、以教務處為責任部門的工作機制,健全學科組和年級組為單位的作業設計校本教研機制,積極推進基礎性和拓展性作業設計,探索單元整體作業和跨學科綜合性作業等設計。
(二)
各學校教學教研部門要切實履行好作業設計研究與指導職責,按照“一校一案”落實作業管理的主體責任,指導教師根據《指引》合理設計和布置書面作業,將作業設計納入教師業務技能比賽內容,定期組織開展優秀作業設計評選與展示交流活動,加強優質作業資源共建共享。
(三)
各學科教師應根據教學和學生發展的實際,以《指引》的設計樣例為參考,合理安排基礎性和拓展性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嚴控書面作業時長。

五、作業設計的樣例
市教研院教研員組織部分區教研人員和骨干教師研發學科作業設計樣例,供教師設計作業時參照。作業設計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道德與法治、生物、地理等學科,后續由市教研院教研員按學段學科發布。